韋安觀點:蔣介石「軸線」─在大國夾縫中堅持「自由獨立」

2024-08-21 06:40

? 人氣

在蔣介石的心裡,國家的「最後的退路」,從來都是「台灣優先」,根本沒有雲南,或海南島之類的第二選擇。從一系列政治和人事佈局,可以證明這一點。其它只是一時,且戰且走的軍事考量而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化、經濟大轉移

除了為準備民國政府,在台灣延續政權的政治力量轉移外,也開始進行文化和經濟的轉移。1948年12月22日,國軍海軍登陸艦「中鼎號」裝載著712箱,精心挑選的「故宮國寶」文物駛向台灣。

這些「故宮國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軍南下華北。蔣介石下令,分三路運送南下,遷往四川境內保存。「抗戰」勝利後,遷至南京。沒想到到才2年,又再顛沛流離,渡海台灣。

1948年11月,蔣啟動最高機密行動,運送政府在大陸各地黃金到台灣。指派最親信的蔣經國、宋子文,時任「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組成策劃小組並負責執行。蔣經國負責軍隊保全,宋子文負責海關放行,俞鴻鈞負責府庫手續。

12月1日凌晨1時,海關航標船「海星號」,裝載從上海中國銀行外灘碼頭,搬上船的數百個沉重木箱,幾十萬兩黃金,駛向台灣。「海星號」由海軍兩棲登陸「美朋艦」隨行護航,12月3號抵達基隆港。這批黃金經鐵路運到台北火車站,再用憲兵卡車送往台灣銀行總部。4號上午十時前,全部安全存入地下金庫。

至1949年10月,從大陸搬運至台灣的黃金,近400萬兩。同時還從大陸各地轉移來台,銀元、美元等國庫資產。全部渡海的黃金、白銀和外幣,折合黃金總計約1,000萬兩。

這批黃金對於1949大舉撤台約60萬國軍,當作軍餉的相對意義不大,只能撐1、2年。不過用「運台黃金」,其中80萬兩當作準備金,於1949年6月15日,發行新台幣2億元。1951年1月5日,又用4.9公噸「運台黃金」做準備金,發行新臺幣2億。總算穩住戰時日本台灣總督府,和早期民國政府在台灣無準備金,濫發貨幣所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國家與文化象征的「故宮國寶」,穩定發展經濟的黃金,陸續運往台灣。另一項國家重要資產,蔣介石也開始把民國的「人材」,轉移南下再到台灣。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打響。蔣介石急召中研院院長朱家驊,社會及語言所所長傅斯年等人,擬定了平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搶救計劃。又派蔣經國,與朱家驊、傅斯年一起,負責具體的執行事項。

12月14日,蔣介石兩次打電報催請,北大校長胡適趕快南下。胡原本以正籌備北京大學50周年校慶為由,不肯動身。當天蔣派遣專機飛抵北平,要將胡適、清大校長梅貽琦、陳寅恪、陳垣、毛子水、錢思亮等人接到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