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蔣介石「軸線」─在大國夾縫中堅持「自由獨立」

2024-08-21 06:40

? 人氣

飛機抵達北平上空時,北平南苑機場已被共軍攻占。駐守北平的「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下令國軍奪回機場,才得以平安降落。12月15日,胡適、陳寅恪兩家人,以及多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登機離開北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2月17日,蔣介石親自致電傅作義,要求他將62位學界人士疏導南移。用盡所有的努力,爭取到最後一刻,平繁調派專機到北平接人。1949年1月23日,傅作義投降於中共。1月31日,共軍開入北平城。

搶救學界重要人士計劃,由於多數「被搶救者」並不配合,效果不彰。81位中研院院士,只有十幾位願意南下,其他多數都堅持留在北平。

除中央研究院院士,對學術有重大貢獻的非院士學界人士以外,蔣介石把各所大學校長、行政負責人、教育聞人,也列入搶救對象。蔣是有經驗的戰時教育「專家」,大陸「抗戰」時期,國家重要大學轉移後方在戰火續辦不停,成為戰爭奇觀。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入侵進駐平津2地。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師生,在湖南長沙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重新開課。

但2個月後,1938年1月,日軍沿長江朝長沙緊逼,戰事吃緊,決議再搬遷至昆明。「臨大」組織師生分三路到達昆明,校名改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當時許多中國知名學者,如著名數學家熊慶、費孝通、嚴濟慈、彭桓武、王贛愚等,也撤退到昆明,到西南聯大和當地的雲南大學兩校授課。

8年中,西南聯大畢業學生超過2千多人。華人首次獲諾貝爾獎得主,就是皆為聯大畢業的李政道、楊振寧。2人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因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人材、大學教育、故宮文物、黃金、軍隊,在軍武出身的蔣介石心中都一樣重要。

自由與獨立

1949年1月19日,蔣介石宣佈第三次下野。隨即1月23日至4月25日,到浙江奉化溪口老家,住了3個月又2天。

4月24日凌晨,中共解放軍渡江攻入南京,佔領「總統府」。與蔣纏鬥20多年的死對頭,毛澤東為黨媒新華社,親筆撰寫新聞稿,聲稱「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政權就此覆滅」。

蔣經國的回憶錄記載,陪同父親從奉化老家搭乘「太康艦」抵滬,視察和指揮上海保衛戰。蔣經國寫到,4月27日,蔣介石對自己說:

「這幾年來,因為要想『國家自由』,『民族獨立』之希望過切,所以用心過急,使人民遭遇到很大的痛苦。」等於已委婉地承認,自己與毛澤東之間的勝負成敗。

追求「國家自由」和「民族獨立」,是蔣介石的終極理想和目標。「自由獨立」或曰「自主自立」,即是他的人格特質,也是政治思想理念,始終如一的「軸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