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蔣介石「軸線」─「沒有主義的主義」突變台灣400年命運

2024-08-22 06:20

? 人氣

台灣,這個面積不大不小的海島,有著高山、平原、縱谷。四面環海,有陡峭的斷崖海岸,平坦沙灘,千奇百樣的濱海礁岩和地貌。實在美極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華民國和蔣介石撤遷來了,台灣再也不是一個政權,管轄和治理範圍的「之一」,而是「唯一」。不再是邊陲和附屬,而是「中心」和「全部」。400年來,第一次發生了這樣的「突變」。

「反攻大陸」!「反共復國」!從蔣介石撤遷到台灣第一天,到他1975年離世,都是他的優先政治主張、口號和夢想。但完全不切實際,和無能為力。

從所有歷史事件和軍事行動的「軸線」來看,有實質意義的「反攻大陸」行動,並沒有真實上場過。蔣來台後,發起的最大規模「反攻大陸」軍事行動,是東山島戰役。

1953年7月16日,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前,蔣介石派遣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率1萬多國軍,突擊福建廣東2省交界處的東山島。戰鬥經歷一天,以失敗告終。

民國國軍統計戰鬥中,官兵陣亡831人,受傷811人,失蹤92人。中共解放軍稱,國軍2,664人陣亡,715人被俘。這場戰役後,蔣介石再也沒有發起過,有規模的軍事「反攻」行動。頂多只是偵查、侵擾行動,展現他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雄心壯志。

反而是1955年2月,中共解放軍攻佔「解放」了,大陸浙江省沿岸的大陳島。國軍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島上的2.8萬多居民,全部撤退到臺灣。這也是中共「解放台灣」,最後一次軍事行動。

從那時起,「反攻大陸」、「解放台灣」,都是蔣介石、毛澤東,2個國共領導人和死對頭,出於內部政治宣傳動員的「浮誇口號」。雙方的軍事力量和國際政治現實,讓兩岸所管轄範圍,再也沒有相對增減。

蔣介石仍然會做出,一個又一個「反攻」計劃,在日記中認真書寫,嚮往「復國」的夢想。他要安撫跟著撤遷來台的上百萬大陸軍民,人心安定不至於騷動作亂。也要給他超出憲法規定次數,一再連任中華民國總統,提供理由。

蔣在日記中寫下唯心之論,他要繼續領導國家,彌補以前犯下的錯誤(失去大陸);自己把人民帶來台灣,有責任再把他們帶回去。原本,蔣介石只能擔任2屆總統,但他幹了5屆,直到他離世。

當中華民國的管轄權只剩下台灣,澎湖和金馬幾個小島,給台灣帶來巨大的改變。台灣和民國合一,成為真正小而靈活,自由獨立的主體。

台灣的資源、人力、經濟生產,一切以自給自足,先滿足自己利益優先。而不是以,從前殖民母國的日本需求,或國共內戰時期南京政府的戰爭考量優先。台灣「光復」前幾年,農作物糧食、食糖大量半強迫地輸往中國大陸,害得島內民不聊生,怨聲四起。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