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蔣介石「軸線」─「沒有主義的主義」突變台灣400年命運

2024-08-22 06:20

? 人氣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研究,蔣介石一生的「軸線」,重視「文化教育」,科技興邦;追求國家人民「自由獨立」,達成「國富民強」,立於強國之間尋求自主命運,反而是一套「不是主義的主義」。而且從實證中,對台灣的發展影響長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蔣介石把撤遷大陸學界名人、辦學聞人,當成頭等大事親力親為,有著務實的盤算。1950年前,台灣只有三所大學和專科學院。台北帝國大學改名的台灣大學外,由原來農林專門學校、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升格後的省立農學院和省立工學院。

1950 年,民國政府遷移台灣後,不到15年,以新設或復校的方式,台灣陸續成立了6 所 公立大學和學院,以及 12 所私立大學和獨立學院。是原來3所的6倍。

北京清華大學1955在新竹復校,3年後上海交通大學,1958年也在新竹復校。這2所大學,有發展台灣科學研究的指標意義。台灣本土出生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臺灣大學化學係畢業後,攻讀取大清華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再留學美國得到加州柏克萊博士。1986年得到諾貝爾化學獎,和美國國家科學獎。

清大理科為主,研究教授物理、化學、材料學。交大工科為主,有電機,機械,化工、資訊工程等科系。這2所和其它大學培養的理、工科人才,為台灣經濟日後朝高附加價值產業升級,打下人才基礎。更是蔣經國1980開始,發展台灣半島體產業的人才庫。

民國政府遷台後,1950年代起,推動提升農業產量,和科技生產的經濟政策。自1960年代,快速發展紡織等輕工業,重工業也開始起步。並在全台各地設立加工出口區,發展國際貿易,來增加外貿外匯收入。

受夠了經驗教訓,從雖然窮弱但動見觀瞻的大國領袖,到如今實力和政治地位微弱的「復興基地」領導者,蔣介石不再「孟浪」衝動。

他已沒有灑脫的本錢,小心翼翼守護著,民國和台灣的自主性和現實利益。避免在險惡的國際大局,淪為大國角力的「棋子」和犧牲品。

雖然,公開資料顯示,美國一直反對蔣的「反攻大陸」企圖,以免破壞地緣政治的穩定,和兩岸均勢。但根據美國胡佛研究中心,所解密的來自各方的官方和私人,文件、書信和研究資料中,實情並非如此。

在韓戰爆發後,美國曾建議蔣介石,出兵中國東南反攻大陸,用意以此來牽制中共在北方,投入在韓戰中的軍事力量。被蔣介石堅定地拒絕了。

蔣介石也絕不接受,台灣被「接管」的大國安排。為了自身權力安全,更嚴防打擊,美國欣賞的「代理人」苗頭出現。現實冷靜地拒絕,他「不要的戰爭」,和「反攻大陸」的誘惑。他小心翼翼地駕駛這條「復興基地」小船,維護「自由獨立」的自主性,才能實現國家人民利益最大化。實際上,就是一切以「台灣優先」。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