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蔣介石「軸線」─「沒有主義的主義」突變台灣400年命運

2024-08-22 06:20

? 人氣

蔣氏父子聯手行動,蔣介石立下絕不「護短」的意志,蔣經國採取鐵腕行動。在中國大陸時期,國民黨政府軍政2大權責混亂不清特務系統,「軍統」及「中統」1950年11月合併改組為「政治行動委員會」,並交由蔣經國領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打貪除弊方面效果卓著,短短幾年民國政府變得上下廉潔,成了歷來華人政府治理中的典範。政府、國民黨、軍隊中權力和紀律得到整治,蔣介石終於實現了「統一」,成為一手掌握所有權力的獨裁者。不再有抗命、分裂,中華民國成為一部清廉、高效率的政治機器。

不過同時,2蔣也以防範「共匪」滲透、叛亂的名義,剷除異己、不同政治主張者。維護政權穩定和自身權力不受威脅和挑戰,伴隨而來發生「白色恐怖」。

1955年,常與蔣介石頂撞、意見不合,受美國人器重和曾想暗中扶植的,前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孫立人,被指控涉嫌「密謀政變」。被軍事法庭審判,遭軟禁30多年。

維基百科中搜索資料顯示,1949年5月20日始至1991年6月3日,臺灣省政府和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發布《臺灣省戒嚴令》,台灣實施戒嚴開始,到1992年5月16日,修正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終結「言論叛亂罪」,被視為「白色恐怖」的時期。

這一時期,在台灣各地發生濫捕、濫殺、刑求毆打及沒收財產的政治案件。根據行政院法務部一份報告顯示,戒嚴時期,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29407件,據估計涉及的人數約14萬人。

1950年代的前5年,民國政府在臺灣處死了4,000至5,000人。另外有8,000名以上,外省和本省藉各界人士,從知識分子到工人農民,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到無期徒刑。所有的政治案件中,其中有多少冤案、錯案,至今無法確切估算定論。

蔣介石的「軸線」,「沒有主義的主義」

蔣介石並非單純一介武夫和軍人,他從28歲到82歲,每天自律地認真書寫數千萬字的日記。文筆、思路、格局,非常人可比。一有時間也大量閱讀吸收知識,尤其在台灣時期,幾乎每天書不離手,涉略軍事、國際政治、經濟,掌握最新的資訊和發展趨勢。

蔣介石習慣崇尚權威和教條,而非自我演變的思想和論述。總是「追隨總理革命遺志,實現『三民主義』不離口」。或許,他真的五體投地,信仰總理留下的「主義」。也可能,是為了抬高自己,以此來凸顯他是「國父」傳人,具有法統和權位正當性。

學醫出身的孫中山,所創造出來的「三民主義」,有多少政治理念和思想價值的含金量,其實值得商榷。在2蔣軍事統治時期,「三民主義」無處不張貼,政治場合、學校、軍隊,留於形式時刻被高呼。而現在兩岸,這套「主義」沒有內在生命力,已被自然淡化。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