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毅觀點:日銀利率持續正常化的困境─抑制通膨/提振日圓 vs.保障財政可持續性

2024-08-29 07:10

? 人氣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從事非傳統貨幣政策實驗的國家,也就是除了將利率降到零(甚至負利率),並透過量化寬鬆的政策將公共債務貨幣化,就是政府花錢ˎ央行買單的方式(沒有利息成本,更能放開的編列預算。上述提到,政府收入與支出的差額,每年缺口都很大,其中的差額就是靠政府發債,央行印鈔來買單與國內銀行利用龐大的存款金來購買)。日本政府更是在所有的發達國家裡,負債最高的國家,並且隨著人口老化/減少、地緣政治風險加劇(應美國的強烈要求,不得不將每年的國防預算盡快調升占GDP的2%,只會更加深了財政負擔),加上不樂觀的經濟前景與許多無解的結構性問題 (其中最棘手,更是多數根本性問題的來源,例如:在極力抗拒大幅改變移民政策與加快改善相對對外國居民不友善政策環境的情況下,日本人口的逐漸減少與人口結構的快速老化,更只是必然的無奈現象),公共債務的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裡,沒有壞,只有更壞的情況。也因此,隨著政府年度預算支出端無法縮減與看不到財源增加的可能性,收入與支出的缺口,應該會越來越擴大,只能靠不斷地舉債過日子,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持續,將會是日銀與日本政府極力去避免發生的「惡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試想,日銀如果持續「調升利率」,可能會面臨麻煩的情況發生:政府負債/GDP比,高居主要發達國家的首位,國際投資人可能會將目光從通膨、升息與日圓升值的各項經濟走勢,轉向質疑日本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問題,此時加上媒體的報導與各界的關注,可能會引起全球金融市場的騷動,進而開始拋售各類的有價證券,包括日本政府公債,發生類似像存戶對銀行「提領擠兌」,投資人對金融市場「擠兌」,引發主權債務危機 ,政府甚至被迫陷入債務違約的困境。 

很多人相信日本發生如同阿根廷政府的債務危機,機率不高,甚至認為天方夜譚,畢竟兩國的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不是在同一個量級上。常聽到的論點是:日本政府公債約85-90%是由國內持有,只要確保這些國內的機構投資人(日銀與各類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ˎ保險和基金),在發生「關鍵」狀況時,不雪上加霜,不加入拋售潮,不至於會擴大事態,而發展成為金融風暴。加上跟其它亞洲國家一樣,日本政府有強大的掌控力,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會立刻私下請國內大型的民營銀行「喝咖啡」,絕對是萬無一失的,不用過於焦慮。

根本上,這些說法確實合情合理,筆者也大致都同意。不過要知道在統計學上的尾部風險 (tail risks 指的是極端並不太可能發生的事件,但一旦發生,則代價將是相當高的風險),也是在金融市場與投資界一般俗稱所謂「灰犀牛」、「黑天鵝 」的事件。在當今這個混亂的世局,所有的數學經濟預測模型,因為有太多動態的變數,導致假設錯誤,所推估出的變量與數據結果,時常與實際情況背道而馳,相差太遠,所以只能拿來當成紙上談兵,毫無參考價值,最多也就只能當成學習新模型操作的經驗。具體來說,筆者認為已經沒有什麼事件是絕對不可能發生。

過去這幾十年間,世界碰上了太多尾部風險的事件,其中幾個例子就足以證明,包括2008年全球的金融風暴、2019年新冠肺炎全球肆虐、2021年開始比預期高與頑固的通膨(當時多數央行預測,不需要過度擔憂,因為只是短暫過度的物價上漲時期,就算政府不出手升息,問題也能自然消失)與幾場主要的國際戰爭(俄烏與以巴),在在足以證明所有事件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可能性,也就是「零」機率是不存在的。也因此,擁有權力的政府只能用最謹慎與保守的態度,並設想最壞的情況發生,以便隨時因應所有的可能性,做到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因為最終受到衝擊最深與面臨最嚴峻的狀況,也許不是你、我,但永遠將會是社會上最弱勢與身處於最底層的那群民眾。

*作者為英國海外領土政府經濟學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