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再三延期後,國發會的人口推估報告上週終於公佈,縱然細節有小幅變化但人口減少與老化的趨勢不改,這個人口趨勢恐怕讓台灣註定是要「日益衰弱」。
2070年台灣近半是65歲以上老人,人口減少3 成多
依照國發會的推估報告,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指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0%)、「人口紅利」將在2028年結束,這個時點維持前版的預測;至於總人口數將由2024年的2,340萬人,減少至2070年之1,497萬人,減少844萬人;屆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達46.5%、扶養比由3.6減到1。
這個報告呈現的景像,當然不是什麼美好亮麗、欣欣向榮的樣子,因為一個65歲老人近半的社會,經濟的成長力、動能必然差,社會可能日益暮氣沉沉,更淒慘的是青壯人口的負擔可能重到無法負荷而「沈下去」。
如此壞消息,難怪國發會公布前猶疑、時間會再三延後,前行政院長陳沖就調侃此事說「連AI都看不下去」,他相信行政院已經看到人口推估的結果以及問題的嚴重性。
這份報告確實是非常非常壞的消息,將深深的影響台灣的經濟、政治、社會、甚至地緣政治地位與綜合國力,難怪國發會公佈前會延期再延期,而且更悲傷又沮喪的是:看不出有什麼政策可以反轉、改變、或甚至只是延緩這個趨勢。
雖然大部份人對人口變化沒有太強烈的感受,頂多對少子化及其對教育的影響較有感,但其實人口問題對一個國家、社會而言,可謂「茲事體大」,從人口數量到人口結構,都可能影響著、甚至主導著一個國家、民族的興衰強弱。
人口數量與結構是影響近代世界變化的關鍵
英國著名的人口專家莫蘭(Paul Morland)堪稱近年解析人口影響的翹楚,他著有《人口浪潮:人口變遷如何塑造現代世界》、《人口版圖:新人口結構與未來世界變革》、《人口工程學:種族衝突中的人口策略》、《無人剩下》(No One Left)等書。他的著作特別之處在:當其它人以工業革命、文化等解釋近代全球歷史變遷時,他卻以人口為基礎作詮釋。
根據莫蘭的說法,「現代世界所經歷的最深遠變革是人口結構的變遷」;他認為以1800年為起點,全球人口經歷過兩次重大轉型。第1次是人口膨脹帶來了規模效應,為歐洲提供巨大的發展優勢,包括英法等成就的全球殖民與帝國主義、及之後美國的崛起,都是有年輕勞動力與足夠人口支撐而成就霸業。第2次人口重大轉型則是現在進行式,主軸是人口增速放緩、人口結構改變與老化帶來的問題。
英國是19世紀工業革命與人口大爆炸的先驅,但他認為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在中國與非洲發生─中國龐大的人口與國家的工業化、非洲人口的強力擴張,將會「重塑世界」。莫蘭以日本與非洲大國奈及利亞的人口對比解釋:1950年時日本人口比奈國多2倍餘,現在奈國與日本人口比例接近1.5比1;但到2100年時,奈國與日本人口比例將達9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