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卡特總統與伊朗人質危機

2025-01-04 06:20

? 人氣

卡特政府先前(4月)曾經嘗試以軍事行動救出人質,結果一敗塗地,後來只能指望談判。卡特的競選團隊當然希望能夠在大選投票前促成人質獲釋,締造所謂的「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對共和黨陣營而言則是「十月噩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79年11月4日,伊朗激進派學生攻佔美國大使館,挾持數十名使館人員做為人質。(Wikipedia, Public Domain)
1979年11月4日,伊朗激進派學生攻佔美國大使館,挾持數十名使館人員做為人質。(Wikipedia, Public Domain)

因此康納利這位共和黨大老主動出擊,要求一個與美國敵對的政府延長拘留、繼續凌虐(甚至可能殺害)數十名美國公民,目的只為共和黨一黨之私。簡言之,這是叛國罪行。康納利與巴恩斯在8月中旬返國,9月與雷根的競選總幹事凱西(William J. Casey,後來出任CIA局長)會面,進行簡報。簡言之,雷根陣營牽涉其中。

康納利與凱西分別在1993年、1987年死亡,巴恩斯也沒有日記或者備忘錄可以佐證,不過這位80多歲老人實在沒有理由或動機說謊,他多年來曾向四位朋友透露此事,四人都向《紐約時報》表示此事可信。

至於巴恩斯為什麼不在40多年前事發當時就揭露,他說他對此事介入太深,生怕被民主黨同僚認定為叛徒,從此聲名掃地。那又為何要在40多年後公諸於世,巴恩斯說:「歷史必須知情。這畢竟是一樁大事。隨著卡特總統邁向生命終點,我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覺得必須一吐為快。」

當然,這樁公案還存在許多疑點或者盲點,連巴恩斯本人也沒有答案:雷根本人是否知情?凱西有無事前給予指示?康納利的提議是否傳達到德黑蘭?如果確實已傳達,對伊朗當局的決策有何影響?凱西曾被指控在1980年夏天秘會伊朗代表、談成協議,但查無實據;康納利則從未受到調查,大選後雷根只肯給他能源部長官位,被他婉拒。

但就結果而論,的確是讓共和黨順心如意。卡特雖然選舉人票慘輸,但普選票只輸雷根不到10%,如果人質能在選前獲釋,他的確有勝算。結果伊朗硬是拖到1981年1月20日當天中午雷根正式就職之後才宣布放人,為雷根做足了面子與裡子。幾年之後,雷根政府搞出同樣臭不可聞、涉及軍火交易與人質的「伊朗門事件」(The Iran-Contra Affair),成為其8年任內最大醜聞。

當年被囚禁與凌虐(毆打、單獨囚禁、模擬處決)444天的52位美國使館人質,其實還有大約半數在世,也多半是七、八旬老人。他們對巴恩斯的故事有何感受?《紐約時報》一年多之前的訪談顯示,有人憤怒、有人無奈、有人拒絕相信。對於卡特總統,有人由衷感謝他盡心盡力(雖然未竟全功),有人仍然怪罪他是危機的始作俑者(未能及早撤離使館人員,允許巴勒維國王入境美國)。

一年多之後,卡特百歲辭世,一位「前人質」羅森(Barry Rosen)如是說:「我從來不曾懷疑,如果沒有卡特總統,我不會活到今天。他為了我們遭到惡劣命運的凶猛攻擊,他拯救了我們的性命。」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專業譯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