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油觀塘案在環評大會上,不顧專案小組的決議,在眾多委員請假拒絕出席的情況下,強勢投票表決、翻案通過。期間經歷兩度流會,環團和不少環委一致認同此案受到的行政干預過深,最終更傷害環評制度長久運作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公信力。
中油為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提高天然氣供氣來源與佔比,預備在桃園觀塘港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但在環保署專案小組初審中,生長7500年的藻礁、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瀕危物種紅肉丫髻鮫等生態保育問題,讓此案在專案小組初審膠著了一年半,最後建議退回。孰料從觀塘案被送進環評大會後,種種跡象都顯示政府與中油對於此案勢在必行。
賴清德急轉彎 環團憂傷害環評制度
觀塘案第一次在環評大會審查時,不少委員便紛紛擔憂將會重演深澳案,故希望此案不應用投票表決、而要用共識決;觀塘案通過前,賴清德在立法院鬆口「觀塘上、深澳下」的「交換說」,通過後5天,賴清德與經濟部長沈榮津便稱已經盤點電力供需,宣布停建深澳燃煤電廠。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除了案子本身的結果不能服眾,更令人擔憂的是對環評制度本身的損傷。
行政院長賴清德8月接受媒體採訪時公然表示「縮小開發面積、迴避藻礁、力拼9月通過環評」,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認為,賴清德如此公開下令,就是觀塘案在審查過程中,受到嚴重政治干預的第一個徵兆。
後來中油果真兩次縮小面積,遷移原規劃在G1、G2藻礁熱區的設施,並從9月開始進入環評大會審查。9月12日,觀塘案第一次送進環評大會裡,次長級的官派環評委員全數出席;9月26日,時隔2年不曾擔任主席的環保署長李應元更親上火線主持會議。最後10月8日下午,全案僅歷經1個半小時的討論,環保署便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投票箱,以7票同意票表決通過。
張譽尹再指出,往常環評大會都在隔週三下午,一個月會召開兩次,因為民間委員不能派代表、必須親自出席,這樣的慣例可以讓民間委員提前安排行程;但為了觀塘案,環保署從9月26日到10月8日連續安排3次環評大會,讓委員們措手不及。雖然會後李應元駁斥了一切行政干預的指控,這些明顯的操作手段,仍令環評委員王价巨不禁在臉書上質疑:「政治力還不夠明顯?」
觀塘案過後,王价巨說,委員們嗅出政治干預的味道,會感覺自己已經無法發揮自己的專長為環評把關。「灰心是難免的,」他強調,環評大會是一個讓大家可以充分討論、交流的平台,倘若開發單位不願意認真回覆委員提出的意見,執意用上層的力量去闖關、湊足人數通過,這才是對整個制度最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