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區塊鏈金融資本主義與DIY自由市場

2018-11-16 05:50

? 人氣

All-Time Cumulative ICO Fanding圖表。(作者提供)
All-Time Cumulative ICO Fanding圖表。(作者提供)

如果STO只是漂白的ICO,或某些ICO實質等於不(想)遵守證券法規的IPO,為何疊床架屋,另闢監管蹊徑?這牽涉到透過區塊鏈等分布式技術創造維護的虛擬資產與傳統金融及實體資產的根本差異,互聯網時代無形資產的創造過程與投資評價的範式變遷,以及是否存在超主權的證券交易法與資本市場規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財務金融學的大宗師Irving Fisher在其1930年的經典名著《利率論》(The Theory of Interest)中開宗明義寫道: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事件,在廣義相對論的建構之中,是時空纖維上某一瞬間的物理狀況。此一狀況被人腦所感知、期待、想像,成為人類行為的動力。舉凡人類生產、消費與投資的種種選擇,都是針對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確定的收入川流(income stream)的買賣交易。傳統上的「資本財」、其價值導源自其所生產的產品被購買消費後所得之收入。證券,不論其代表的是股權、債權、還是其他順位的權益,都是在私有產權體制下,針對生產物資的占有,以及對其未來收入請求權的表彰。在實業為主的經濟當中,生產物資以某種具體物理形式存在於人類可以直接感知的世界當中,金融機構所承銷發行的各種金融資產,是具有某種有形或無形擔保的信用票據,象徵著對某些事件驅動的未來收入的請求權。這是互聯網與區塊鏈之前的資本主義世界。

互聯網固然是偉大創新,但與發電機、內燃機的創新相比,影響人類文明的程度完全不同。推動以製造業、重工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基礎建設的創新幅度,在進入二十世紀後大幅放緩。在半導體發明之後,資訊科技創新大幅推進了通訊、娛樂、金融領域的運營效率,但對傳統實業的影響相對有限。創新集中在對資訊及數據極為敏感的經濟領域當中,當這些領域中的成功企業因為人類經濟活動的「脱實向虛」而受惠,甚至加速虛擬經濟的發展時,遲早會影響實體經濟生產物資的控制與利益分配。這對人類文明的衝擊,十分巨大。互聯網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組織調度生產物資的方式與效率;控制方式也不再是股東或債主說了算的絕對排他性占有,而變成需要與線上、線下的各種社群共有、共享,甚至共治。種種趨勢顯示這個變革已不可逆,但既有的政治、法律、金融、管理體系仍未能全面接受這個美麗新世界。

任何證券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證券持有人對其所得請求之占有權益得到某種法律體系中強制力的保護,持有人得聲張權利並尋求有效救濟。證券發行人,亦即企業經營團隊及實質控制人,之所以能透過最高風險的證券 – 股東權益 – 獲取超額利潤,正是因為他們尊重這個法律體系的遊戲規則,接受證券投資人的付託及問責。在這種體系當中,用戶,或傳統意義上的的消費者,對生產物資與用以統制生產營銷的組職,亦即存在於某個實體地理位置、接受某國司法管轄的公司,在遊戲規則上是相對弱勢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