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都不夠付房租了,談什麼吃飯?這樣想的你,或許該算算這輩子還剩幾餐能吃

2016-02-29 11:00

? 人氣

人一出生,便開始邁向死亡...(圖/ePiLongo@flickr)

人一出生,便開始邁向死亡...(圖/ePiLongo@flickr)

從搖籃到墳墓之間,我們能真正掌握和感受的一頓飯,可能比想像中還難得。我認為最棒的一餐是經由「天地人合」的過程而產生的美好體驗──心平氣和進餐、選擇最值得的一切,不只是為了吃飽肚子,更是為了體驗天地與我們之間的和諧與自在⋯⋯

熱愛生命與美食的我,常被問到「你覺得最好吃的餐廳在哪兒?在哪裡吃到你最難忘的一餐?」每次遇到這問題,我給的答案總是一連串的「數學計算」,然後再開心地反問對方,覺得自己生命中還剩下幾餐?這幾餐要怎麼吃?而我們共同獲得的答案,往往便不再執著於某某餐廳或某道美食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生命有限卻沒發現

有句話說:「人一出生便開始邁向死亡。」我相信這是不變的真理。雖然聽起來有點消極,但在這生命本滅的前提中,我想將我的生命數學邏輯與讀者分享,不僅讓大家有機會問問自己生命餘數中剩下幾餐,還能更加把握當下。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的統計數字顯示:2014 年國民平均壽命為79.84 歲,其中女性比較長壽,約83.19 歲,男性平均壽命則為76.72 歲。假設把一個人的平均壽命訂在75 歲,將人生切成三等分、每等分以25 歲為一個單位,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過去的飲食習慣如何?而未來又打算怎麼做?

0 ∼ 25 歲,在家中建立飲食習慣

從呱呱落地的嬰兒漸漸成長為孩童、青少年,這段期間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隨著家中的飲食習慣而用餐。當然,從紅黃相間、掛著大大M字招牌的麥當勞,到有絢麗卡通人物做廣告的零食,都可能是兒童時期心目中的終極美食。成長為青少年後,慢慢進入另一個能獨立自主、開始顯露自主權的階段,這段時間也是大多數人求學與社會化的階段,同儕之間影響較大,選擇食物的順位往往排在社交活動與探索世界之後。

大學畢業、投入職場後,更深化的社會運作使大部分人開始為周邊社會產生價值,在專業上的進階以及工作拿到的薪水成了這個階段的資本,因此對食物的口味、食材的品質有了更多要求和個人品味。不過,除非對食物有極大熱忱,或有家學淵源、曾就讀餐飲相關學系等特殊情況,不然多數人在這階段對食物的選擇還是處於剛剛啟蒙,社會文化、傳播媒體與同儕的資訊成了選擇美食的關鍵。

50 ∼75 歲,吃東西得瞻前顧後

我們先跳過最精力旺盛的青壯年時期,看看這一段美麗又尷尬的年齡。孔老夫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天命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就我看來,天命便是認知到生命有限,而開始把握每一刻的一種態度。以人類的生理狀態,50 ∼ 75 歲身體機能漸漸退化,從代謝到功能性都變差,也因此間接讓免疫系統的抵抗能力開始下降,並難以回復。於是這個階段的飲食,基本上只能挑著吃、小心地吃、不能太晚吃、不能亂吃、不能吃太多,是限制較多的狀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