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桐走到邕邕面前,道:「我們正等著你來呢。」
阿桐將左手盤在邕邕底脖上,一面走一面説:「今天他們要替你辦嫁粧,教你做我底妻子。你能做我底妻子麼?」
邕邕狠視了阿桐一下,回頭用手推開他,不許他的左手再搭在自己脖上。孩子們都笑得支持不住了。
這是一個情節,並不是故事。接下來——
眾孩子嚷道:「我們見過邕邕用手推人了!阿桐贏了!」
原來這群孩子在背後打了個賭,賭的內容就是邕邕會不會推人。
邕邕從來不會拒絕人,阿桐怎能知道一説那話,就能使她動手呢?
接下來我們也想知道為什麼,這應該是整篇文章最重要的地方,沒想到許地山是這樣寫的:
是春光底盪漾,把她這種心思泛出來呢?或者,天地之心就是這樣呢?
我從小看這篇,我到現在還是不明白,是春光的蕩漾把他這種心思蕩漾出來呢?或者天地之心就是這樣的?文章好壞我們先不說,事實上裡面有許多形容詞用得非常巧妙,但是我不得不這麼想:寫這篇老派文章的作者,一個人直接地面對動人的春天即景,他覺得單獨去寫一件事情或者白描一片山林,不足以表達他對於這片春光的感動,所以我猜作者鋪陳了一個帶點虛構的情節,比方寫孩子們要女主角做男主角妻子,這話並不像孩子們會說的。總之作者把虛構的手段放進一篇景物白描的散文中,讓畫面變得更豐富,進而產生一種小小的情感。我的問題來了,作者最後提出一個無法解釋的提問,是誰讓阿桐有這樣的心思,是春光的蕩漾或者是天地之心?我後來發覺那個時期的白話文只要講到無法解釋之事,常會推說是天地之心。
我再舉一篇四0年後非常有名的散文作品:張秀亞的〈牧羊女 〉。這篇文章的作者描述她畫室裡收集了很多幅畫,其中她最喜歡的一幅是法國畫家的畫,畫面上有個穿白衣的牧羊女在原野之中,遠方是幾株比較高大的樹木,中景是一片平緩的山巒,近處是牧羊女及身邊圍繞的幾隻像雲朵般的羊。從描寫來看,這幅畫恐怕不太好畫出來,她說的遠方高大的樹與中間的山巒在比例上有點難。總之,我們先假設有這樣的一幅風景。接下來寫到她正在欣賞這幅畫時——
突然外面門鈴響了,打開門一看一個像畫中牧羊女般的少女遞給她一封信,打開信一看是二姊寫來的,二姊問說可否收養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從蒙古高原來,有一段悲苦的身世,我現在沒辦法照顧她,妳可不可以照顧她,於是作者就接納了這個孩子。一段時間後,溫柔而美麗的少女談起她的身世,說自己其實不是個孤兒,外祖父是牧羊人,很多年以前某一天來了一些買羊的客人,其中一個年輕少年愛上了外公的女兒,她的母親,少年在女友懷孕後狠心離去,外公從此發了重誓,不讓任何一個年輕人有機會踏入這片草原與外孫女發生感情。如果外孫女敢與外地年輕人發生感情,就要取消她的繼承權。沒想到外孫女仍然重蹈母親覆轍,愛上一個年輕人與其私奔,最後流落他鄉依靠作者的二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