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要自己去想它,但它就會像噩夢一直浮現出來,說出來,會比較好嗎?」
「一定要說嗎?我很害怕,不知道說出來會怎麼樣?」
許多人帶著惶恐不安的心走進諮商室,他/她知道自己哪裡不對勁,但不知道從何開口,擔心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裡頭滿溢而出的脆弱與不堪,是會被踐踏與忽略,還是能夠被穩穩地承接?
看見那些掙扎不安,卻又焦慮自責的受傷靈魂,我想說的是:「不要急,慢慢來,但請給你的大腦一次機會,讓你的創傷跟痛苦至少有機會,獲得自我療癒與安撫。」
說故事的力量
很多人會害怕或迴避去談論創傷事件,有的是因為過去好意關心對方,但卻提醒、刺激了那樣不舒服的感受,看見對方又一次經歷不願面對的痛苦,自己卻幫不上忙,而變得無助、不敢再提,又或者作為當事人,感覺自己好似已經沒事了,卻憂慮揭開那樣的難受創口,會再度掉回痛苦的深淵;其實,若能藉由思緒梳理,把故事好好的說出來,反而能讓大腦重新釐清事件發生的經過,並將注意力轉到正向的事情上。
腦權威專家Daniel J. Siegel在多本著作中強調人的左腦與右腦需合作,才能夠幫助我們情緒管理、自我控制並整合自我,我們較熟悉的大腦運作是:左腦代表邏輯思考與語言表達,右腦則負責情緒感受跟經驗連結,而當我們面臨創傷失落等刺激事件衝擊時,出於保護自己的第一時間反應,你習慣作用的左腦或右腦模式會全面接管自己,因此有的人會情緒爆發失控、一蹶不振,有的人卻變得情緒隔離,看似理性但卻變得壓抑僵化,於是大腦的失衡工作,使得我們的生活漸漸失調走樣。
而「述說」經歷,能夠讓我們的左右大腦試著重新一起工作,當我開始思索、整理發生的經過時,就像是在混亂的風暴中開始讓自己轉移注意力,並有機會沈澱下來,而進入述說故事的時候,則能幫助左右腦的連結合作,左腦開始為我的情緒與經驗命名,透過有邏輯的整理表達而賦予意義,並協助我們以溫和、平靜的方式,再連接到右腦,去好好重新經驗與安撫那些痛苦的感受。
傷痛不會因為壓抑或忽視而消失
重新述說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在教養上,我們常鼓勵孩子把故事說出來,協助他們去命名情緒,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感受有更多的接觸,同時也重新整合對事情的理解,並增進他們發展出問題解決的能力。然而做為大人,我們卻習慣用壓抑與忽略的方式來迴避自己的情緒,往往藉由否認來處理內在那些負向感受,你很清楚的知道:我其實不舒服,只是我還能撐下去;於是告訴自己,不要去面對,好像也沒有什麼關係,直到那些傷痛陸陸續續地透過止不住的頭疼顫抖,與翻攪而出的情緒潰堤紛紛向你傳達「我好需要幫助」的訊息,你才驚覺,原來傷痛不會因為壓抑或忽視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