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藝師中,鄭生其是唯一非操弄偶戲的大師。他出身南北兩路著名的北管子弟團──台中「新春園」與「新豐園」,曾在中部、北部當過許多子弟團的駐館先生,我帶學生於一九七○年代在台北「靈安社」學戲時,他就是戲先生之一。他平常話不多,不輕易開口,與闊嘴仙、海岱仙的口若懸河相比,生其仙可謂沉默寡言。
由於偶戲大師除了精通操偶技巧,也要嫻熟後場,北管表演更是基本技術,也是日常生活最好的娛樂消遣,對生其仙因而敬畏三分。這些偶戲大師皆曾加入地方性子弟團。王炎年輕時加入新莊的「西園軒」,這個子弟團的子弟多為布袋戲從業人員,包括前場演師與後場樂師,在西秦王爺生日或重要慶典,布袋戲藝師粉墨登場,王炎在「西園軒」演出時,通常都演三花。
林讚成是頭城福路派「統蘭社」北管子弟,本身除了是「新福軒」傀儡班班主兼主演,也是一位紅頭道士,在家裡開壇為人消災解厄。「五洲園」門下的一雄是新港「舞鳳軒」子弟團出身,同門師兄弟黃俊雄在電視布袋戲創造世紀新高潮前,他是中南部布袋戲界最火紅的人物,才五十幾歲已是師祖級人物了。
那一天在小書房拍下的群「仙」會,除了這一張,另有三張場景、人物相似的照片。一張是王炎在說話,其他的人圍繞著他,眼睛盯著他。另有一張王炎與林讚成相視而笑,其他眾仙也面帶笑容,大概是聽「闊嘴仙」開講了甚麼「孽仔話」。照片裡幾個後生並沒有很專心,像商談甚麼大事似的,正在竊竊私語,今日已成布袋戲代言人的江武昌,當天默默坐在角落,聽著大人講話。
老藝師聯袂來訪,好像是為慶賀我結束近四年美國、法國的學習回來,要跟我好好說說話。那天來的不只是這幾位太祖牌,有一些輩分較低的師傅,只能坐在一隅,聽前輩談笑風生。海岱仙再傳弟子、後來當過崙背鄉長的李慶隆當天也在場,但幾乎沒有插嘴的餘地。
我原忘了拍攝這幾張老藝師聚會照的朋友是誰?能在狹隘的小空間,抓住眾仙的神韻,必然出自專業攝影師之手。後來知道是曾參加我主辦的研習會學員楊雅棠,他一直皆以攝影、美工為業。依稀記得一九八六年九月二日《聯合報》綜藝版有一則記者黃寤蘭寫的新聞,找出來看,標題是「民俗耆宿以茶代酒 賀邱坤良學成歸來」,文中還說「三年前南北藝人也曾大串連一杯水酒送遊子遠行,三年後又約集北來迎故人歸鄉里,一脈濃郁動人的香火情感在交錯的茶盞間傳遞著。」
我完全不記得出國前他們曾為我餞行,這些文字出自文筆甚佳的寤蘭之手,讓人充滿想像,其實老藝師哪懂什麼「學成歸國」呢!這則新聞還附有一張照片,是當時聯合報攝影記者楊士正拍的,裡面有黃海岱、王炎、鄭生其、林讚成、鄭一雄、黃順仁與我,眾仙姿勢跟雅棠拍的略有不同。
那天來我家的六位老藝師從一九九二年以後逐漸凋零,最先走的是六仙中歲數排名第三的生其仙。一晃三十年,老藝師的言行舉止,歷歷在目,然而,照片依舊在,人事已全非。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