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打拋肉來到台灣會變成九層塔+番茄?南洋料理達人揭秘美食「前世今生」

2020-05-14 21:59

? 人氣

「打拋肉」這道料理漂洋過海到台灣,有了新的樣貌。此道菜非正式打拋肉,以豆腐、蔥、蕃茄、豬肉末、蕃茄醬、醬油膏、蒜頭等調味(圖/劉明芳提供)

「打拋肉」這道料理漂洋過海到台灣,有了新的樣貌。此道菜非正式打拋肉,以豆腐、蔥、蕃茄、豬肉末、蕃茄醬、醬油膏、蒜頭等調味(圖/劉明芳提供)

前陣子,不少台灣人發現原來「泰式打拋肉」不是用九層塔炒,而是打拋葉,「打拋」其實不是料理方式,而是一片相似九層塔的辛香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依據泰文發音,「打拋」英文寫成Ka prai ,有些則寫成Kaphrao、Ka Praw、Ka Pow,我泰國華僑同學說,只要音相似都可以。通常泰國人不會說「打拋葉」,只說「打拋」,泰文為กะเพรา,英文名稱為Holy Basil,中文翻譯成「打拋」則是音譯。

「打拋葉」是羅勒的一種,別名為聖羅勒,口感較辛辣、清涼,有丁香香氣,咬一口,舌頭會瞬間清涼微麻,早年台灣要取得打拋葉不如現在方便,許多餐廳業者只好以九層塔取代,現在若要買打拋葉,一般傳統市場甚難買到,必須至東南亞生鮮食材店或批發商才能購得,就購買便利性而言,仍不如九層塔方便。

打拋頁葉(圖/劉明芳提供)
打拋葉(圖/劉明芳提供)

使用九層塔煮泰式打拋肉,對泰國人或長期居住在泰國的華僑而言,絕對不道地,味道不對勁,在情感上甚至上有種被騙的感覺!但是對台灣人來說,也許這才是「道地」的泰式打拋肉,換成「打拋葉」反而部分人吃不慣。

料理是人對味道的記憶、情感的延伸,往往有既定印象,經常從第一次品嘗便產生深刻印象,假使初嘗就喜愛某菜色味道,往後易以此為標準,產生期待感,一時之間難以更改或接受其他口感。

例如,我曾經料理沙嗲烤肉串給朋友品嚐,但朋友覺得我的沙嗲很「特別」,竟然不是黃色肉串,完全不使用薑黃。原來我朋友第一次吃沙嗲是在台灣的泰國餐廳,餐廳提供加了薑黃的沙嗲肉串,進口到台灣的沙嗲調理包多半來自泰國,從外包裝看圖片是黃色沙嗲,因而我的朋友以為沙嗲一定是「黃色肉串」,但印尼等南洋國家就不一定如此,印尼是沙嗲發源地,有千百種沙嗲口味,並無單一味道。

我小時候常吃的沙嗲並不加薑黃,味道帶甜,這也是普遍印尼人較愛或常吃的沙嗲口味,因此剛開始吃泰式沙嗲、甚至馬來西亞沙嗲有點不習慣,心裡不免想,這不是沙嗲,雖然好吃,還是少了某種感覺和味道,內心不夠滿足。

有些友人在印尼、新加坡吃過沙嗲,當他們品嘗我做的沙嗲時,會說:「嗯!這就是我吃過的沙嗲味道,真道地!」。

沙嗲雞肉串(圖/劉明芳提供)
沙嗲雞肉串(圖/劉明芳提供)

此外,以印尼仁當巴東牛肉為例,發展到後來形成各樣版本,仁當巴東牛肉屬於印尼米南佳保族(suku Minangkabau)知名料理,是揚名國際的印尼美食之一,米南佳保居族又稱巴東人,發源地為西蘇門答臘省,其首府為巴東(Padang),當地人習慣將牛肉加上各樣辛香料、椰漿燉煮到乾的牛肉料理叫作「仁當巴東牛肉」(Rendang Padang)。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