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臉友張柏崧分享了他如何看待這「有意義的工作」這件事, 他認為這由三個面向所組成:
有興趣|有貢獻|有成就感
他認為這三者在不同人身上可以用任意比例組合成意義感。(詳細原文請點此到臉書,當然建議先看完本文~)
不過,我認為當現在討論的範圍專注在「工作上」,並非「嗜好」,因此就並不只是「任意比例組合」,而是一種有「層遞性的推移」。
用簡單直白的敘述,加上我自己的經驗,轉換一下柏崧的三個面相:
有興趣:因為「好奇」想去嘗試
有貢獻:對於該項目存在的「問題」關心並且引發使命
有成就感:「外在的正向反饋刺激」
有興趣
是我們在高中性向測驗最核心的判別方法,想想過去那些題目,就是提及一些工作上會遇到的任務、物品,讓你來評分以計算你的興趣比例。
不過我確認為,有興趣很重要,興趣也會隨著投入越深產生意義。然而這都還不能足夠能評估適合什麼「工作」適合你。
如果是「嗜好」
的確可以是「興趣導向」。比如說你的興趣是「收藏娃娃」,想要一直收藏娃娃,覺得一輩子把各類型的娃娃都收藏起來,你一定覺得「收藏娃娃」這件事非常有意義,這就是嗜好上的有意義。
但是在「工作」上
但是如果在「工作」上,則在興趣引發的意義之後的「後續」有所差異。
你先因為興趣或者想了解各種娃娃,產生了收藏的行為,而如果你又意識到生產娃娃的工廠因為原物料的使用,以及製程的管控不佳造成很多污染,全世界的娃娃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原創娃娃的 IP(智慧財產)引發的經濟影響等等問題,開始有了關心,甚至解決這些問題的使命感,這就是進入下一階段的關鍵差異-對於該項目存在的「問題」關心並且引發使命。
最後,透過你在執行這些問題的解決,環境的推動與打造,得到了不僅僅是內在的成就感,以及外在的肯定與掌聲。我想這就是個「有意義」的工作。
簡單一句話來說:有意義的工作是透過好奇與成長、問題與使命、掌聲與肯定的階段推移。
有人可能會說我自己不需要外在掌聲,只需要對得起自己的成就感就好,那我非常欣賞你,我們社會上真的需要更多默默做著正確的事情的人。 (但我自己還沒到這個境界,還是需要掌聲與肯定的…)
三組問題
因此,如果要判斷一個工作「是否有意義」,或者要去「尋找有意義的工作」,可以從這三組問題,由淺入深去探討:
1. 你是否對於這個項目,以及未來的學習歷程,有興趣?
2. 你是否對於這個項目延伸出的問題感到熱切關心,甚至使命?
3. 你是否能從這個項目獲得掌聲與肯定?方法為何?
最後,當然「有意義」這件事情本來就超級主觀,上述只是由個人經驗整理後,分享一些指標給大家參考。
作者/侯智薰
理性的樂觀主義者,ENFJ,生活充滿非典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19 歲跑跳國際、教育、文化議題,21 歲創辦教育訓練團隊。資訊超量時代,專注生產力開發、知識管理。堅持分享,持續寫作,講話可以講到廢寢忘食。
本圖/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作者網站,原標題:三個指標尋找有意義的工作 意義雖然非常主觀但也有脈絡可以參考
責任編輯/郭丹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