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邱坤良專欄:迪化街的世紀新風貌

2015-11-12 06:40

? 人氣

兩位羅馬人把義大利餐館開在迪化街。(取自La Lupa經典母狼臉書)

兩位羅馬人把義大利餐館開在迪化街。(取自La Lupa經典母狼臉書)

歸綏街與保安街之間的台北市迪化街,幾個個星期前開了一家叫「La Lupa」的義大利餐廳,主人是兩位羅馬人,標榜「來自羅馬的家鄉菜」,餐廳僱用的唯一跑堂也是來自薩丁尼亞島的義大利人。在「La Lupa」很容易感受義大利人慣常的緩慢,好像在與迪化街的生活步調呼應。也許人手不夠的關係,出菜稍微散漫,一起進來的兩個顧客點餐之後,菜送上桌的時間彼此可能相差近一小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北市賣義大利料理的餐館何其多,「La Lupa」在松山有店,如今出現在迪化街一段244號,為這個聚落打開了「國際」的一扇窗,也預告了它未來諸多可能性。

兩位羅馬人把義大利餐館開在迪化街。(取自La Lupa經典母狼臉書)
兩位羅馬人把義大利餐館開在迪化街。(取自La Lupa經典母狼臉書)

大稻埕曾經興盛繁榮,也曾經蕭條沒落,空留破敗的樓房向黃昏。一九七○年代的大稻埕建築,曾因年久失修,產生改建或保存的爭議。一九七七年十月十八日台北市政府核定「變更迪化街寬度案」,計畫將迪化街一段拓寬為二十米的道路。當時臺灣社會氛圍以經濟發展、交通建設為重,文化資產保存意識相對薄弱,文資及都市計畫法令亦不周全。持反對意見者多為迪化街住戶及業者,他們以建物老舊,維護不易,容易造成公共安全為由,希望能拆除改建。

在拆除期限將屆前,民間文史社團、市民團體、基金會大聲呼籲保存這個歷史街區以及相關的文化資產,引發各界熱烈迴響。一九九五年臺北市政府決定讓迪化街維持七米八的寬度與原有街道風貌,也優先保存其中七十七棟的歷史性建築物,並運用容積移轉來獎勵住戶,反對保存的聲音消失於無形。許多有錢人保留樓房舊觀,搬到台北天母、信義計畫區等地生活。

大稻埕無人居住的洋樓,吸引許多外地人。比台灣人更識貨的外國通訊社駐台記者捷足先登,承租之後有的再也不肯搬走。二○○五年侯孝賢拍《最好的時光》第二段連橫與藝妲王香禪交往的故事場景,選在民樂街的歷史空間,拍戲前還得另租飯店,安置這幾位外國「原住民」。

最好的時光劇照。
最好的時光劇照。

近年迪化街已漸漸展現其融合古典與現代的空間意涵與人文活動,雖然不能恢復往昔繁華,歷史空間獨特的滄桑感讓這個老聚落多了幾分嫵媚與浪漫。這裡的古蹟建築、布行,成了本地人與觀光客經常逗留的地方,其中大稻埕的布業市場是布料產業(販售、裁剪、製作、邊飾、鈕扣等等)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資產。不僅服裝設計師常來迪化街找布料,各行各業的人也知道來這裡尋寶。一位在東京大學任教、以研究明代話本小說著稱的朋友幾次來永樂市場,為其酷愛cosplay與寶塚歌舞的女兒,選購布料、衣服與配件呢!

大稻埕一般屋主處理房屋並不透過房介業或新聞媒體,往往只在門口張貼招租紅紙。現今的商店多係外地人承租、經營,只有鄰近迪化街的街道或巷弄大部分還是在地人,包括日治前期移入的福州人。木雕大師吳榮賜昔日從南投民間來大稻埕,拜在迪化街三十號福州師潘德門下,學習雕刻神明,還娶走了師父的女兒妙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