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江丙坤預言應驗,台灣已成「台勞」輸出大國?

2017-04-11 06:30

? 人氣

外界其實尚不了解這些海外就業的台灣人,所從事的產業、位階、薪資等的統計數據。不過,由赴海外就業者中高學歷者(大學以上)占7成,遠高於平均值的5成,再加上週遭赴海外就業者的情況,可以推測出這些海外就業者仍以中高階較多,並非低階的體力勞動工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此正負看法其實都有部份真確,而且應該共存其中;但不論如何,撇開海外就業者是「被迫」出走,還是歡喜出走、懷抱世界迎向挑戰不談,就總體經濟面及國家長期發展來看,海外就業人數大增,都不是一件太值得欣喜的事。因為人才外流、國家辛苦投資培養的中高階人力,最後都奉獻他處,對國家而言當然難稱好事。

人才外流對國家經濟短期長期都不利

而其後遺症與負面效應亦多;72.4萬台灣人赴海外就業,代表的是至少這72萬人不再於本國消費;如果是攜家帶眷前往工作地,則可概估台灣的消費力因此少了150-200萬人(以平均每人攜帶家眷1-2人),國內消費占GDP比重達6成左右,消費人口少了1成左右,經濟當然不會太好。長期而言,則是中高階人才外流弱化國內生產與創新力,甚至可能協助創造明日的對手。

更務實的講,海外就業人數大增最重要的2大因素,一個是國內就業機會增加有限、展望亦不佳,許多人只能往外尋找機會,出國工作的年輕人日增,可說相當程度上反應此問題。第二個因素則是台灣薪資持續低檔徘徊,實質薪資甚至比16年前低,不甘持續領低於區域或全球市場情況薪資者,一有機會就出走;國內許多大小學者出外講學,科技產業工程師與大小主管,以「人民幣換新台幣」的價碼,一批批被挖角到中國,就是低薪下的結果。而這2項因素又彼此交相強化出走。

大部份人與大部份國家,都不會把赴海外就業大幅增加視為「正面指標」;以個人而言,如果國內即可提供薪資高、展望佳的工作,大部份人的選擇會是留在國內。以政府而言,也不會認為人民大量出走到海外就業是值得欣喜的事,甚至那些輸出勞工的大國,從菲律賓到印尼政府,都把減少海外就業人數作為政策目標,要努力提升經濟成長、增加就業機會;而出國就業人數大增則往往代表國內經濟惡化─例如韓國2015年起經濟惡化,赴海外就業人數就大增7成;希臘、西班牙等國跌入「歐豬5國」時,年輕人也只能紛紛出國尋職。

因此,雖然與一些只能輸出低階體力勞工為主的國家相較,現階段台灣海外就業者的「結構」較佳,似乎不必為此感到太「悲情」,但也別不切實際、過份美化,說成是企業更國際化、年輕人更有世界觀,這是粉飾太平的說法。事實是台灣經濟遲緩、薪資停滯,才加速海外就業人口的增加。

台灣高階經理人薪資在亞太排名倒數幾名

2年前一份比較亞太地區高階經理人薪資報告就已指出,台灣的年薪只有185萬,別說比日本、星國的400萬以上低,甚至比北京、上海的250萬左右低;在亞太國家中,只比越南、菲律賓高。這兩年,連國民所得比台灣低的馬國都來台召募醫療專業人員,開出的年薪是的2-3倍。台灣的低薪、長工時確實惡化就業市場,讓人才外流嚴重。幾年前,星國官員在公開演講中就指出臺灣人平均薪資下降,最優秀且最聰明的人才正移往國外,「希望新加坡不要重蹈臺灣覆轍」。顯然台灣這個問題仍持續惡化中。

如果台灣繼續內耗、投資難振、經濟低增,我們即使尚未到江丙坤當年憂心與預言的「菲律賓化」、「台勞輸出」的程度,但確實「已經上路」了─而且,如果不醒悟、趨勢不變,遲早會「到達目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