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歷史上的今天》3月24日──打造英國輝煌盛世、「榮光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駕崩】
1590年至1613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與歷史劇,例如《理查三世》(Richard III)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等,他的作品在16世紀末達到了深度和藝術價值的高峰。1600年到1608年,莎士比亞主要創作悲劇,他崇尚高尚情操,經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馬克白》(Macbeth)等。在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Tragicomedy),又稱為傳奇劇,包括《暴風雨》(The Tempest)與《冬天的故事》(Winter’s Tale)等。1606年到1607年以後,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較少。1613年,莎士比亞退休,此後沒有新作品問世,他回到埃文河畔史特拉福,3年後的4月23日逝世,享年52歲,葬於故鄉的聖三一教堂。
1623年,莎士比亞在國王劇團的同事約翰.赫明斯(John Heminges)與亨利.康德爾(Henry Condell)收集整理他的作品,出版了《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除了《兩位貴族親戚》(The Two Noble Kinsmen)與《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Pericles, Prince of Tyre)之外,目前普遍認為屬於莎士比亞的36部作品均收錄其中,其中18部為首次出版。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在世時被尊為詩人與劇作家,但未曾受到推崇。到了18世紀,評論家開始讚頌他的天份,一系列莎士比亞著作的學術評註版本讓他的聲譽進一步提升;19世紀,他的聲望達到今日的高度,擁護他的作家包括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與法國文豪雨果(Victor Hugo)等;維多利亞時代像英雄一樣地尊敬他;20世紀,他的作品常常被改編且依舊廣受歡迎,作品價值也被重新發現。
莎士比亞的作品對後世的戲劇與文學有深遠的影響,他擴展了戲劇角色的刻畫、情節敘述、語言表達、文學體裁等,例如「獨白」原本主要用於人物或場景的切換資訊,但是莎士比亞用來探究角色的思想。莎士比亞影響了後世許多重要作家,例如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25部作品引用了莎士比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