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五四運動」青年抗爭運動的99週年。而5月4日當天,在台大抗議教育部粗暴拔管,侵害大學自治的「新五四運動」,卻少有在學學生參加。反而是現場有數名台大學生「反向抗議」,而且許多學校的學生會或學生議會,也都發表聲明(不論是否代表全體學生)對「大學自治」表示疑懼,認為應該要追求「校園民主」。這顯示了什麼?
99年前的「五四運動」或許對大多數學生,已經很陌生。畢竟這不像81年前的「二二八事件」,近年來反覆地由各界「宣導」。目前在學的學生,可能對10年前的「野草莓」運動,11年前的「紅衫軍百萬人倒扁」運動,26年前的「廢除刑法100條」運動,28年前的「野百合三月學運」都已經覺得那是(跟三國赤壁之戰差不多遙遠的)「歷史」。再過幾年,相信「太陽花學運」也將成為大學生心目中「遙遠的往事」。此時此刻,要大家緬懷「五四精神」,的確太遙遠。何況,對一些人來說,「五四」乃是對岸中國的事情,又是1909年那個古早時期的活動。我們何必去跟落後的、舊時代、「外邦」的人學習?
然而,「五四」做為一個青年運動以及思想革命的象徵,對照今日台灣,特別有意義。尤其狹義的「五四」,是指1919年5月4日,激烈的青年運動。強烈的愛國情緒配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口號,他們不僅上街頭抗議,甚至毆打官員並放火。在政治上造成極大衝擊。而廣義的「五四」,則代表了接下來的「新文化運動」。眾多青年學子與新一輩的學者,掀起以「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為主軸的「新文化運動」。那是一個「重估一切價值」的時代,也是一個由青年發動,要讓國家走向現代化新境界的運動!
對比今日的台灣,我們的青年對於今日的政治與社會,是很沈默的。「五四」青年雖然身處在落後的中國,但他們有著「改變」的希望。那是數千年專制政權解體後,第一次有機會由新一代根據新的價值來定義這個國家。可是在台灣,幾年前太陽花學運的激昂熱血,換來的是一個更鴨霸更會講X話的政府。再回想起解嚴後「野百合學運」以來,大家對「德先生」這樣寄予厚望;但看到野百合世代執政後,卻是如此野蠻,玩雙重標準,說話不算話(想想,曲棍球不肯吞,婚姻平權遲遲不修法),我們要怎樣教導青年學子「有民主,一切會更好」?
今日的台灣,當然不需要也不應該出現當年那樣毆打官員火燒民宅的行動;可是看看,當初視政府如讎寇,認為國家暴力最可怕,佔領立法院都認為是正當行為的的學運青年,如今卻有不少人站出來支持政府好好管管大學,對政府干預大學反而毫不在意。這與太陽花或五四精神,實在相差太遠!你若是「一般青年」(就是說,並非核心的學運人士),看了這樣的現象,會有熱血嗎?還是會變得更犬儒—原來都是政治,學運先鋒都只是要幫民進黨反國民黨而已。如果您曾經跟五四、野百合、太陽花青年一樣充滿熱情,以為光明就在彼岸,現在會怎麼看這些形同「背叛」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