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梵關係:回顧天主教對華交流史,教廷和北京是否越走越近?

2024-09-14 17:35

? 人氣

「保教權」到底帶來了什麼影響?彭馬田對BBC說:「這諷刺地反映著2018年協議前的問題:當時在中國選誰當主教、總主教等神職人員,法國人說了算。他們從不諮詢梵蒂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豎立在北京南堂(宣武門天主堂)外的利瑪竇銅像
豎立在北京南堂(宣武門天主堂)外的利瑪竇銅像。利瑪竇為羅馬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帶來深遠影響,但教廷彼時與大明並未走到遣使建交的一步。

辛亥革命後的正式邦交

1910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推翻滿清,中華民國成立,未幾分裂為國民政府與北洋政府。教廷於1922年派遣剛恆毅總主教(Abp Celso Benigno Luigi Costantini)到北京出任首任宗座駐華代表,但此時仍未算正式建交。

1924年5月,剛恆毅總主教在上海主持了迄今唯一一次羅馬天主教中國主教會議(又稱全國教務會議),確立中國本土神職人員擔任重要職務的權利。1926年12月,教宗庇護十一世(Pope Pius XI)在羅馬給首批中國籍主教祝聖。

1929年梵蒂岡城邦確立。二次大戰進行中的1942年6月,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宣佈派遣謝壽康為首任中國駐教廷公使,中梵正式建交。

終戰後的1946年4月11日,教宗庇護十二世(Pope Pius XII)宣佈在中國成立「聖統制」——即在華各級羅馬天主教教會正式接受教廷管轄——摩納哥籍的黎培里總主教(Antonio Riberi)同年12月抵達南京,就任首任聖座駐華公使。翌年,黎培里任命美國人華理柱主教(Bishop James Walsh)領導天主教中華全國教務協進委員會。

紀錄1926年梵蒂岡首次為中國籍主教祝聖的畫像
1926年10月28日,羅馬天主教教宗庇護十一世為歷史上首六位中國籍主教祝聖。這幅圖畫嘗試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廷並未召回黎培里,且考慮到在華神職人員安全,曾欲馬上與之建立外交關係,但毛澤東政權對梵方不瞅不睬。1951年,北京以黎培里牽涉一起間諜陰謀,將其驅逐出境;1958年,華理柱主教在上海被捕,1960年被上海法院以間諜罪名判處20年有期徒刑。

中共自辦教會運動也開始生成——1950年4月13日,政務院(後改為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全國統一戰線工作會議上說:「我們主張宗教要同帝國主義割斷聯繫。如中國天主教還受梵蒂岡的指揮就不行。中國的宗教應該由中國人來辦。」同年9月23日,中共《人民日報》刊登跨宗派親共基督教人士起草的《三自宣言》,提出中國教會應實行「自治、自養、自傳」。

1957年,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成立,1958年起自行選任主教並舉行祝聖禮儀,即「自選自聖」;文革後的1980年,中國天主教主教團成立,與天主教愛國會組成官方「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