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梵關係:回顧天主教對華交流史,教廷和北京是否越走越近?

2024-09-14 17:35

? 人氣

文革中後期的「兩個中國」

華理柱主教(左二)在香港九龍黃大仙聖母醫院會見媒體記者(11/7/1970)
BBC
華理柱主教(左二)成為最後一位離開共產中國的西方傳教士。

1966年爆發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讓中國基督教活動停擺,但在文革後期中國與美國有所接觸之際,中梵關係也出現了一點轉機——1970年7月10日,中共當局提前釋放並驅逐華理柱主教。《紐約時報》曾形容,華理柱獲釋被視為促成美國總統尼克松(Richard Nixon)1972年2月訪華的重要信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70年12月4日,保祿六世旋風式訪問香港三個小時,在政府大球場(今香港大球場)講道時說:「教會的使命就是愛。在講這一句簡單而崇高的話時,我們幾乎感受到,所有中國人民,無分遠近,全都環繞在我們四周。」

「為中國,耶穌基督也是老師、牧人、充滿愛心的救贖者。教會不能不提出『愛』這個好字,愛是永存不息的。」

在此之後,梵蒂岡對台灣本已提升了的外交等級又變相下調。台灣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者陳方中教授形容保祿六世「隱而未顯」地奉行著「兩個中國」政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互不影響。

鄧小平「改革開放」以後

文革過後,中共中央實際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於1979年實行,中國《刑法》同年頒布實施,寫入了禁止妨害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條文。之後再有中共中央1982年第19號文件頒布,宗教活動從中共建政以來的各種運動中恢復。

在此之前,鄧小平於1981年12月12日會見義大利訪華政客時說:「梵蒂岡與台灣的關係問題……承認『一個中國』,我們同梵蒂岡的關係就可以建立。」

1989年「六四」事件後,中國總理李鵬提出:「要十分警惕和堅決抵制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對我進行滲透。」1996年12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發表《致在中國的教會》牧函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儘管放心。一個基督信徒能在任何政權下度他的信仰生活。他所要求的,不過是依照自己良心和信仰而生活的權利,受到尊重……不要怕天主,也不要怕他的教會。」

意大利羅馬傑梅利綜合醫院內梵蒂岡索達諾樞機(左)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右)眺望窗外景色(6/3/2005)
作為若望保祿二世(右)的國務卿,索達諾樞機(左)有關搬遷大使館的言論曾引起外界對北京與梵蒂岡建交的憧憬。

1999年2月11日,梵蒂岡國務卿索達諾樞機(Card Angelo Sodano)在會見記者時說:「我們在台北的大使館就是在中國的大使館,如果北京同意的話,我們馬上可以把它移到北京去,不要說明天,就算今天也可以。」這曾引起一陣騷動,但北京與梵蒂岡並未走到建交一步。

2000年10月1日,若望保祿二世給歷史上87名中國教徒和33名赴華傳教士冊封為聖人,北京譴責此為梵蒂岡「對中國人民的公然挑釁……對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和壓迫的愛國行動的極大侮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