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意外,但在社會對核電看法改變、外界聲聲喊停中,蔡政府仍把第一批核四燃料棒運往美國處理,核四等於正式由「封存」改為「啟動廢除」,2849億元算是打水漂了。是非對錯未來幾年見分曉,蔡政府與現在經濟部官員,就等待歷史審判吧。
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林義雄在立法院前一坐下來,當年馬政府已無政治能量抗衡,只能宣布核四封存;封存的意思是當時已無理性討論決定的空間,因此封存核四,靜待未來決定。2016年蔡政府上台,以蔡政府的能源政策而言,全面廢核已是確定,因此蔡政府送走核四燃料棒,讓核四再難有啟動的機會,廢除、拆除核四算是上路了,這個結果並不算意外。
但這個結果也是讓人意外,因為,蔡英文選前就提出全面廢核的能源政策,當時已有不少專家提出質疑、批評,認為2025年全面廢核,可能會出現缺電、電價上漲、空污惡化的結果,甚至認為整體配套措施完全不可能作到。當時,蔡英文是信心十足的打包票說,他們經過專家詳細的計算,廢核不會缺電、不會漲電價。
不過執政2年來的事實己告訴大家:蔡政府即使不是存心說謊、欺騙民眾,至少是嚴重的「計算錯誤」;缺電、漲電價、空污惡化全部出現。
更重要的是碰到這個「新事實」後,其實社會已出現「新民意」,今年幾個民間所作的調查顯示,反核聲音已式微,支持核電、甚至支持啟動核四的比例,大幅提高到5成到7成。按理如果蔡政府能理性、專業的回頭審視能源政策,正視現實碰到的問題,甚至只是體察民意風向的變化,都該暫緩送走核四燃料棒,務實、專業的重新檢討修正能源計劃。
其實,國際上類似案例不少;日本福島事件後,幾個決定廢核的國家,最後都基於能源配置需求而改變政策。日本固然已重啟多座核電廠,瑞士今年3月也重啟己關閉3年、號稱最古老的核電廠,比利時則宣布不硬定廢核時程,瑞典也通過廢止非核政策,未來要新建核電廠。曾宣示「無核家園」的韓國文在寅,因贊成繼續用核電者比例高於廢核者而改變廢核政策。
因此蔡政府是應該修正能源政策,不論是以公投或由專家評估方式取消全面廢核政策;即使綠營不願拿掉廢核這塊神主牌,也可以在不改變非核家園的目標下,務實調整進程─例如至少核四就應繼續封存,為台灣未來的電力供應與解決空污問題,買一個「保險」。遺憾的是蔡政府堅守廢核意識型態,不願根據事實作任何調整,如此對核四必欲去之而後快,很可能置台灣未來於鉅大的風險中。
面對供電問題,其實蔡政府官員越來越是左支右絀、難以為繼,離譜、錯誤、毫無專業的話越來越多─例如原委會主委謝曉星認為核能與綠能是衝突、「沒有國家是發展核電還用心推動綠電的」,明顯是謊言與外行;賴清德一番沒有外界所謂的缺電情況,而是「剩不夠多」的說法,也是不知所云;蔡英文同樣強調台灣不缺電,只有「電力調度問題」,也是讓人難以理解的話語。至於把2025年非核家園說成是馬政府時代的政策、自然形成的政策,則更顯其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