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二次元」的中國發展史─異乎傳統文藝的一種「輕反抗」(上)

2024-07-13 05:50

? 人氣

附帶一提,這《新世紀福音戰士》2001年在中國大陸電視台首播的時候,中文片名改成了一個不知所云的《天鷹戰士》,去除了宗教意味,內容也大幅刪減,修改成了好像以往那些老套的、給小孩看的戰鬥、熱血就完事兒了的機器人動畫,這反映當時那邊的同仁還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是個很不一樣的東西了,它很複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其實,廣東是可以看到香港電視台的,廣東人可以看到先前香港播的版本,而那時網路也已經開始普及,於是對這些日系作品感興趣的第一代網民便得以組成一些社區,自發去搜尋、分享各種亞文化的相關資訊與背景知識,包括《EVA》背後的日本社會心理和「宅文化」的源流,如此而能得到一種「我比那些只看得到報紙和電視的都懂」的優越感,這就是大陸最早的一批「老宅」或者「老二次元」了,雖然當時「二次元」這個叫法還沒在大陸傳開。這些老手,也有一些會在《大眾軟件》或《遊戲機實用技術》之類的實體雜誌上寫文章,擴散這些知識,然後也就把人帶入坑。

《EVA》算是比較著力去言之有物、著力去探討人性的比較「硬」的類別,與它類似的還有對科幻影劇多有啟發的《阿基拉》、《攻殼機動隊》等等,更早的就是1970年代的《機動戰士鋼彈》,大陸翻譯叫「高達」,這個系列的由來非常有意思,我們下集再談。這裡先繼續講比較「軟」的類別。這就要講到2000年代日系動漫遊戲所流行的關鍵詞「萌」。

「萌」,各種可愛的、柔軟的,讓人萌生愛意、保護欲或佔有欲的形象、行為與「要素」。這時期一部代表作是2006年的輕小說改編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女主角涼宮春日是個異想天開但真有可能心想事成的高中生,對平庸的世界很不耐煩,嚮往科幻,然後男主角阿虛是個很虛、很平淡的普通人,但就要和未來人、外星人一起陪涼宮春日作各種異想天開的社團活動,把她哄開心了,宇宙就能保持和平,不會毀滅,而男主角阿虛和能代入他的觀眾,也就可以在這種「陪伴」中感到一種幸福。

涼宮春日的憂鬱》比起同一時期的作品,它一個特性是非常「鮮明」:它賣肉、賣萌、搞笑都比較直接,不怕突兀,甚至台詞裡就直接跟你講「萌要素」,它預設的讀者和觀眾,就是已經看過很多同類作品,對各種套路都很熟悉的。什麼是「萌要素」?比如說有人覺得雙馬尾這種髮型可愛,有人覺得「傲嬌」這種性格可愛,這些就都可以列為「萌要素」,然後業界,和民間海量的業餘同人作者,就可以把這些要素排列組合、推陳出新,不斷推出新作。

2004年日本ACG文化研究學者東浩紀就發明了一個理論叫「資料庫化的消費」,大陸翻譯叫「數據庫化的消費」,概念是:很多愛好者不再是追著故事或著名作者去消費,而是盯著「要素」,循著各種標籤和關鍵詞去找作品來消費。後來大陸同好就有直接把「萌」當「喜歡」的同義詞來用的說法,例如說「我萌雙馬尾」、「我不萌傲嬌」。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