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拿人口、土地、與資源配置來看,又可能呈現不同景況:金磚國組織總人口占全球42%、土地占26%,更且其中包含如俄、沙等能源大國、大宗高大國巴西、最大製造業基地中國、潛在最大進口與消費市場的中國與印度等。分析就指出,正是這些考量讓馬國要加入金磚國,因為這代表即使被美國等西方世界制裁、切斷與西方金融體系的聯繫,仍有「其它選項」。
不過,換個角度看,雖然金磚國成為歐美之外的選項、有濃重的避險功能味道,但就事論事看,其避險功能仍有欠缺。美國制裁其它國家,最有威力的手段之一,就是斷絕該國與全球金融體系、或是說「美元體系」的關係,被逼出美元體系的國家既再無法在國際發債、籌措資金,日常國際貿易的進行與結算同被封殺,在國際上幾乎寸步難行。
金磚國組織實際上尚未突破這道枷鎖,縱然個別國家(如中俄)各有其建立的匯兌體系、貿易上增加本國貨幣結算比例,但整體來看,仍無法完全逃離歐美的金融體系(或是說美元體系)。
再者,金磚國組織現階段仍屬類似APEC的「聯誼性社團」,既非如CPTPP、RCEP之類的區域性經貿組織,也非有強制性特定功能(如軍事、貨幣等)的國際組織。縱然因近年中美競爭加深,為金磚國組織帶來濃厚的地緣政治競爭意圖,但畢竟與正式的國際經貿組織仍有不同。
有專家指馬國加入金磚會「內捲跨國移動」(指經濟產業會受中國的負面影響),就是錯誤解讀、胡扯一氣。事實上,真要「內捲跨國移動」不必加入金磚國,現在馬國與中國同在RCEP這個全球最大的區域經貿組織中,即足矣。
美國的霸權與美元霸權在一定意義上是一體兩面、綁在一起,雖然美國濫用制裁權、把美元武器化,有人認為美元霸權為此動搖「去美元化」高唱入雲,但務實的看,現階段美國與美元霸權仍穩定,頂多受到一點「侵蝕」。但金磚國的擴大、許多國家的尋求避險,都可能為後續的變化埋下引線,值得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