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泰國、馬來西亞正式申請加入金磚國組織,毫無疑問這是美國的「失分」,而從泰、馬要加入的盤算,也可看到金磚國組織在不少國家心中的「避險功能」。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上周向媒體表示,該國已向巴西總統盧拉表明有意加入,並將根據程序提出申請;與此同時,泰國外交部說該國已在本月金磚國部長級會議上提交申請書,希望今年10月的金磚領導人會議上正式通過。除泰、馬外,還有數十個國家在排隊、有意加入金磚國。
對美國所言,泰馬申請入金磚,在地緣政治競爭上,明顯是失分。以中、俄、印度、巴西、南非為主體的金磚國組織,雖然成員國中的印度在美國的印太佈局中,是與美國在一起,但整體而言,這個以中國為主體的組織,被視為與美歐等西方國家「不同掛」,去年8月才新接納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阿聯等新成員國加入。
從新舊名單上看,金磚國組織即使不是全面的「敵視」美國,但可肯定是「非美系」的組織,隱約之間更有與以美國為首的G7打對台的味道。美國在與中國的地緣政治角力中,東南亞是必須全力拉攏的對象,為此拜登政府還祭出印太經濟框架(IPEF)來拉攏,泰、馬傳統上就是美國盟邦,因此泰、馬決定申請「入金磚」,就是美國的失分。
而泰馬想加入金磚國的原因,與去年新增成員國的原因呼應,就是為了「避險」─規避被美國制裁的潛在風險,其中又以馬國特別明顯。
去年以色列入侵加薩走廊,同為回教世界一員的馬國就多次譴責以色列、加挺巴勒斯坦人,從溫和的呼籲以國退兵、到譴責以色列違背國際人道原則、再到指責以國對巴人行「種族滅絕」,甚至禁止懸掛以色列國旗的船靠港。而美國是幾乎不問是非、毫無原則的挺以色列到底。
從近年美國頻頻對其它國家祭出各項制裁的作法來看,馬國此作法,依照馬國地緣政治學者的說法,就「招致了事實上的制裁威脅」,馬國「感受到制裁、獨立的壓力,所以要保證自己有足夠多的選項」。而毫無疑問,加入金磚國是一個分散風險的選項。至於泰國要加入,除了提升國際關注度外,亦有兩邊下注、分散風險的考量在內。
此案例也可看出幾個值得觀察的點。一個是以色列對加薩發動戰爭,美國力挺以國,對美國在全球聲望、道德制高點的傷害越來越大;每當美國要它國家(扈從美國的西方國家例外)加入譴責、制裁俄羅斯時,總會被反問:那以色列呢?美國何時、又能如何停損、最後總體傷害多大,值得關注。
再來是金磚國組織能如何對美國與G7集團發起挑戰?如果以GDP的規模衡量,高峰的80年代、經濟規模曾占全球7-8成的G7,現在已滑落到4成左右;金磚國的原始5國占全球比重達2成左右,在逐漸吸納更多成員國後,比重會上升;而以購買力平價計,金磚國與G7的占比都在3成左右,金磚國微幅超過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