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嘉南大圳是惠臺建設?還是日據時期臺灣農民苦難的枷鎖?

2024-07-28 07:00

? 人氣

臺灣平原地形、嘉南平原示意圖。(圖片來源:翰林雲端學院)
臺灣平原地形、嘉南平原示意圖。(圖片來源:翰林雲端學院
日據時期頒發的保管林整理文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來源:同註七)
日據時期頒發的保管林整理文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來源:同註七)

嘉南平原~日本內地的海外糧倉

到日本統治中期,臺灣被賦予了為內地(日本本土)增產農業的任務,(註八)日本人看上了這裡的地廣人稀與荷據、清代就開闢完成的眾多灌溉水圳與埤塘。(註九)之後由總督府撥款,委由八田與一設計施工,從1920年(大正九年)9月正式開工,到1930年(昭和七年)4月完工,總共花費54,139,678日圓(除總督府補助26,470,000圓外,其餘大部分向銀行貸款,於完工後,由受益人自1930年起,分22年還清,註十)興建完成──位於官佃溪(官田溪)上游、蓄水量高達1.5億萬噸(1.66億立方公尺)土壩式的烏山頭水庫(珊瑚潭),經由一條3公里長的地下引水道,越域引入曾文溪水。開鑿南北幹線──南幹線(經官田溪、曾文溪)灌溉──官田、麻豆、善化、新市、新化等地──即灌溉官田溪以南42,000甲的土地;北幹線(經急水溪、八掌溪、朴子溪、北港溪)灌溉──六甲、柳營、新營、後壁、鹽水、下營等地──即灌溉官田溪以北至北港溪之間的56,000甲的土地。另於濁水溪和支流清水溪興建林內等三個進(取)水口(林內第一、第二、中國子流),引濁水溪水源,再開鑿濁水幹線,總計約1,411公里的水路幹線、支線、分線水路(這還不包含7,400公里由水利實行組合開設的小給水路,註十一),由於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尚未改制前的嘉義廳與臺南廳,因此命名為:「嘉南大圳(規劃之初稱為:「官佃溪埤圳」)」。(註十二)嘉南大圳完工後,其可耕面積--增加到約1,500平方公里(約150,000~160,000公頃,相當於臺灣耕地面積的1/6),各類農作生產量逐年增加,計達動工前的2~5倍,土地價值(耕地價值)及地租(租佃金額)亦隨之上升。(註十三)受工程影響的人口約40萬。(註十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古代農地灌溉水源取得方式有三種,一是興建水潭、水陂與水圳。「水潭」是以人力轉(踩)動龍骨車(又稱:龍骨水車、水車),將位於進低漥地區之水引(舀)進田地。(作者提供)
古代農地灌溉水源取得方式有三種,一是興建水潭、水陂與水圳。「水潭」是以人力轉(踩)動龍骨車(又稱:龍骨水車、水車),將位於進低漥地區之水引(舀)進田地。(圖片摘自──《水車故事~水車的由來》)(註十五)

不過由於烏山頭水庫所供應的水含沙量過高,為避免淤積與增加供水,因此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便陸續興建「白河水庫」與「曾文水庫」來進行補救。(註十六)另外當年烏山頭水庫完成後,日本官方號稱灌溉區域可達十五萬甲,但實際供水卻不及三分之一,因此當局規定,整個灌溉區,除了糖廠之社有地外,本區全部採取「三年輪作(輪灌制)」的方式--即「一年水稻,一年甘蔗、一年雜作」,輪作(輪灌)可以解决日本人一直頭痛的「米糖相剋」問題,(註十七)但卻使得臺灣農民完全失去選擇耕種的自由,而日本人更藉著控制水利資源,讓臺南農民全部都變成日本製糖會社的農奴,也間接的瓦解了當時風起雲湧的臺灣農民運動。(註十八)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