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嘉南大圳是惠臺建設?還是日據時期臺灣農民苦難的枷鎖?

2024-07-28 07:00

? 人氣

嘉南大圳林內第一取水口。(圖片摘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簿》)
嘉南大圳林內第一取水口。(圖片摘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簿》)

日月潭水利工程~滿足了日本人的需求,卻解決不了臺灣人的缺糧困境

為了將嘉南平原改造成為支援日本內地糧倉的大型農作基地,1917年(大正六年)八田與一向總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八田認為把曾文溪支流之一的官佃溪(現稱官田溪)壩住,便有希望作成一個大規模的蓄(貯)水池(即後來的烏山頭水庫),而在1917年起草的「官佃溪埤圳計畫」中,最初的規劃有三個不同的選擇方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案:灌溉面積75,000甲,事業費19,883,345圓。壩住官佃溪與前大埔溪,作成兩大蓄水池,引進後大埔溪(曾文溪上游)的水流,實行三年輪作制,即每年種甘蔗25,000甲、水稻25,000甲、其他作物25,000甲。甘蔗與水稻給水,其他作物不給水。

第二案:灌溉面積150,000甲,事業費42,500,000圓。把第一案的區城擴大為15萬甲,實行上述三年輪作法。

第三案:灌溉面積99,000甲,事業費26,383,345圓。把第一案的區城擴大為99,000甲,採三年輪作法。

最後總督府採用第三案。但這個計劃因為經費龐大,遭到內閣會議給駁回。不過在1918年「米騷動事件」後引起日本政府對穩定糧食供應的重視,使得原先被否決的「官佃溪埤圳計畫」得以復活。(註十九)到了1919年10月,日月潭的發電工程開始構築,因有濁水溪的增加水量可資利用,總督府因此將原計畫稍作變更,他們將灌溉面積擴大至150,000甲,其中──利用增加的(濁水溪)水量灌溉臺南北部的51,000甲──也就是仰賴烏山頭水庫供水的土地約10萬甲、仰賴於濁水溪供水的土地約50,000甲。(註二十)

當時日本人計畫在位於南投仁愛鄉武界部落(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將其改名為:法治村)建壩攔截濁水溪上游溪水,開鑿人工引水隧道──整條穿越水社大山的引水隧道(地下水道)長達15.12公里,其中包含8處隧道、2處明渠、4處暗渠、1座渡槽(水路橋),單是隧道就長13.7公里──後在日月潭西岸水社部落附近北流之水尾溪,興建壩高30.3公尺之「水社壩」,並在日月潭西南、位於頭社盆地與水社盆地之間興建壩高19.8公尺之堰堤「頭社壩」,將這個古稱「水沙連(或稱:水社大湖、龍湖或珠潭)」──臺灣中部山區最大的積水盆地,改造為一個大型的山區離槽水庫──完工後的日月潭的湖面面積從原來的5.75平方公里擴張至滿水面積約8.4平方公里、蓄水量估計約1,830萬立方公尺,潭水最深的地方也由原本的4.8公尺增加至27公尺──如此不但可以利用高達320~400公尺的水位落差來建立當時全臺最大的水力發電廠──即日月潭第一發電所,(註二十一)而發電後的水則會被引導注入水里溪(註二十二)後再匯入濁水溪,增加濁水溪的流量,進而達到支援嘉南大圳供水的目的。(註二十三)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